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五更鼓

        〈五更鼓〉據了解是由明清時期流傳於江蘇的民歌〈孟姜女〉演變而來,早年流傳閩粵;推估應為鄭成功率軍來台,兵民離鄉背井,多以「五更鼓」抒發思鄉之情。原為車鼓歌舞小戲曲調,後經歌仔戲吸收,深受民間喜愛;節奏緩慢、曲風哀戚,藉以抒發男女之情或少婦閨怨、相思。現傳〈五更鼓〉曲詞,小男女夜間暗裡私會,初更到五更纏綿,只恨良辰苦短,不甘驟離,「五更更鼓天要光,恁厝父母叫食飯,想要開門讓君返,手按門屏心頭酸。」男女「遂相奔誘」,露骨風情,與明代馮夢龍所蒐〈掛枝兒〉民歌都可能是老夫子口中的鄭衛淫靡之樂 
        〈五更鼓〉結構為七言四句,題材與「七字仔」、「四句聯」相同,是昔日台灣福佬人慣用的歌詞形式;車鼓小戲在屋前大埕搬演,由於男女之防,禁止婦女與男子扮演戲齣,而由另一男子捈脂粉,綁頭巾去女角。由於兩人本是男兒身,所以唱唸偷情情事,女角不由心理自我暗示,女性化戲文越是妖媚入骨;男角面對眼前男身,更為挑逗而無所顧忌。是為『落地掃』演出。 
江蕙唱真是歌精,雖然父親是布袋戲演師,但是以一女孩子家,幼時應該很少跟著父親演出,料想她對於民間戲曲雜調應不會太熟;可是唱起較具戲曲雜調風味的台語歌,如〈五更鼓〉、〈心糟糟〉、〈雪梅思君〉卻都能掌握當中小曲重要轉折處。在〈五更鼓〉每一更最後一句歌詞的第二字以五個音符舖演出三拍,而且每個音高差距不多,能轉音且嘔吟岀情味,江蕙唱出民間歌謠感人之處。
一更更鼓月照山,牽君的手摸心肝,阿君問娘要按怎,隨在阿君的心肝。
二更更鼓月照庭,牽君的手入大廳,雙人相好天註定,別人的話不通聽。
三更更鼓月照門,牽君的手入繡床,雙人相好有所央,較好燒水泡冰糖。
四更更鼓月照窗,第一相好咱二人,與君相好有所望,阿君僥娘千不通。
五更更鼓天要光,恁厝父母叫食飯,想要開門讓君返,手按門屏心頭酸。
但是另一思考是,流行曲子如是來自民間戲曲雜調,是應保留原味,還是有必要給它新生命?就像國語老歌《郊道》,某些老藝人都很願意嚐試唱一下它特殊的韻味;它的出處卻被人淡忘。其實它是邵氏公司黃梅調電影《血手印》中的插曲,劇中淩波飾演的林肇德深夜赴約在路上所唱;原唱者也就是淩波,片中字幕標記由顧家輝重新編曲、陳又新填詞。但是既是『重新編曲』就必定有原曲。很多人不知道這曲子是來自江南的一種戲曲『高撥子』,通常是以嗩吶或海笛伴奏,唱句高亢,多安排在行路或抒發心聲的劇情;後來也給京戲吸收成為唱腔或音樂之一。來自戲曲的曲子成為流行歌曲(三四十年前的歌廳或電視歌唱節目經常演唱),也許多人不知來自戲曲『高撥子』(會唱京戲尤其唱老生行當的人唱來最能表現箇中阿堵),但是總知道是黃梅調電影的插曲,那到底是因為現代西式樂團伴奏而就唱得平板一點,還是要唱得五聲音階的味道?各有所好,可我總覺得今日歌者如能理解原味,對於這首歌的動聽,必會有幫助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